**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2-103页《打电话》及补充活动。 | |
**学情分析** | 从生活经验看,大多数孩子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能利用已有的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从已有的知识储备,参与完成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四年级教材上册《数学广角》已安排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 所以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分析材料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画图预设出简单的方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正是从以上思路打开教学之门。 | |
**教学目标** | 1、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通过对比寻找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会用画图方式探究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3.培养分析、推理、优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 |
**教学重点** | 探究“打电话”省时的最优方案 | |
**教学难点** | 理解“打电话”方案中最省时的方法 | |
**教学准备** | 蓝之海自学课程,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备注** | |
**一、情境导入** 师:电话是我们常用到的通讯工具,今天我们将学习在打电话中的数学知识。现在我们来看一个问题: 紧急通知 由于天气原因,原定本周六的足球比赛提前,请尽快通知足球队7名队员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到校集中。 师: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你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 二、利用几何直观支撑想象,讨论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一)讨论《自学报告》。 (二)小组汇报、操作。 (三)最优方案与其他方案对比与探究: 1、难点突破:明确最优方案中“知道消息的师生同时打,尽量不空闲”。 2、活动一:大家看演示,当发现有人空闲时,大家就喊“停!” 3、小结:用时最少策略:知道消息的师生同时打,尽量不空闲。 4、练习:根据前面的分析,将打电话通知7人的最优方案重新画在自学报告的第2页。 三、内化提高。 1、如果要通知8名队员,最快需要( )分钟。 2、4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请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四、情境模拟与可行性分析 1、活动二:选7人为队员与老师一块模拟我们小研究中通知7人的打电话通知的情境。 (完成模拟后) 2、想一想,我们的方案在现实生活中可行吗?为了使它切实可行,还需要注意什么? (个别回答) 五、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 ||
**板书设计** | **打电话** 策略:**每个人尽量不空闲。** | |
**教学反思** | 《打电话》是华阳杯有史以来第一次呈现的数学综合实践课。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团队。 纵观全课,我们在深化生本理念,聚焦核心素养、优化育人模式上做到了下三点: 一、课堂民主和谐,朱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每份自学报告都凝聚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心血,如果都展示,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允许的。因此课上老师给足4分钟的小组交流讨论时间,让组员们得出组内的最优方案再在班上呈现。交流中老师进行了适时点拨和帮扶。朱老师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同学们进行打电话的情景模拟,从而分析其可行性。 二、几何直观、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和推理能力在本节课上处处可见。见于学生的自学报告、课堂的板书设计、课件的设计上。本节课始终以大问题引领和推进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回答都以推理性和创造性为主。如:“你是怎样设计的?你有什么发现?如果要通知8名队员,最快需要几分钟?4分钟最多能通知几人?要注意什么问题?等”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是100%的,从课前完成自学报告到课中的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建模过程的推进是越发高涨。因为他们已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感受到某种规律的存在,将会震撼于这种几何倍增的惊人魅力。 三、课堂的活动形式丰富。有小组交流、有看着ppt播放发现有人空闲时喊停的活动,有独立画图活动、有情景模拟活动。 在磨课的过程中朱老师由不敢依靠学生到放手交给学生,由不放心学生的表达而不断重复学生话语到话语精炼、适时点拨。这一路的迅速成长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对于本节课,如果能先呈现学生最优方案中画得凌乱的情况,再由老师引导大家按时间分段呈现则显得更自然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